严陆光

  • 专家姓名:严陆光
  • 职务职称:研究员 / 博士生导师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研究方向:特种装备研制和电工新技术研究
  • 擅长领域
    电感储能课、聚变电工、工程超导磁体研究
  •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专家简介

严陆光,1935年7月6日出生于北京,浙江东阳人 ,电工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乌克兰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严陆光长期从事近代科学实验所需的特种装备的研制和电工新技术的研究发展工作。


【人物经历】

1952年,毕业于河北北京高级中学 [3]。

1952年—1953年,在北京俄语专修学校留苏预备部学习。

1953年—1954年,在北京清华大学电机系学习。

1954年—1959年,在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电力系学习并毕业,获电气工程师(优秀)称号。

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博士毕业后回到中国,进入北京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电感储能课题组(1960年—1969年)、聚变电工课题组(1972年—1975年)与工程超导磁体课题组(1975年—1983年)组长,应用超导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79年—1990年)。

196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之后晋升为副研究员(1978年)、研究员(1986年)、博士生导师(1992年)。

197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同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被授予“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

1980年,担任中国核学会等离子体物理与核聚变学会常务理事。

1988年—199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所长。

198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0年—1991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局局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92年,当选为乌克兰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2年—2002年,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工学科评议组副组长。

1993年—200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委员会主任。

1999年10月—2004年5月,担任宁波大学校长,之后为名誉校长。

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4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严陆光在中国开创了大能量电感储能装置的系统研制,建成了储能6×107焦尔的合肥7号常温电感储能装置。领导研制和建成了中国第一台托卡马克CT-6的电磁系统,参加了合肥8号托卡马克CT-8的设计和意大利强磁场FT托卡马克的调试。在超导电工方面,领导进行了多方面应用基础研究,研制成多台实用超导磁体。严陆光发表中、外文学论文共110余篇,获16项经鉴定的科技成果,6项国家与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学术交流

1959年严陆光回国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从事特种电工装备研制和电工新技术研究发展工作。曾应邀在意大利弗拉斯卡蒂核聚变中心(1975年11月—1976年5月)、西德卡尔斯卢厄核中心技术物理所(1983年3月—1984年4月)与日本高能物理研究所(1987年1月—1987年3月),从事聚变电工与超导磁体方面的短期客座研究。


【人才培养

教学思想

2009年9月8日,严陆光来到重庆渝北中学,勉励青年学子说:希望现在的青年人能敢于好高骛远,敢做人家认为做不成的事情,然后在脚踏实地认真做事 。


指导学生

截至2011年7月,根据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显示,严陆光在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一共培养了10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1988年—1996年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能源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

1992年—1998年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务委员

1993年—2008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科技界)、第九届(科协界)、第十届(教育界)全国委员会委员

1995年—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

1995年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

1996年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1996年—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96年—2008年《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副主编、E 辑《技术科学》主编

2004年—2008年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务委员

2006年—2008年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

2016年中国能源研究会节能与企业能源管理专业委员会 智库专家


【人物评价

严陆光在电气工程领域辛勤耕耘,致力于推动磁浮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为中国电气工程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收藏

中国能源研究会节能与企业能源管理专业委员会

管理员第1年
机构认证

通过【信认】认证
身份认证

通过【实名】认证
更多>其他智库